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少我們一個誰嫌少?》


如果我們看父母輩今天在語言文化上有多寂寞,回想我們當年如何「放棄」方言,只講華語和英語,我們或許將恍然大悟:為甚麼我們的下一代那麼抗拒說華語、學中文了。

我們算是第二批移民的第一代,我們週邊大部分華人,包括自己的爸爸媽媽、祖父祖母,幾乎都是在唐山內戰時在老家過不下去乘船到南洋來的。他們在紛紛擾擾的政治混亂中,留在新馬。日軍投降後,英軍回籠,為籠絡移民,發出了「公民權」,大部分祖輩經歷了腥風血雨,唐山回不了,只好在獅城把我們生下來,於是有了我們在這裡寫博客。

戰後的嬰兒潮,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可以組成籃球隊或參加世界杯。記得當年老爸一眼看透單純學中文沒有絕對的行情,他老人家有幾個朋友都9號畢業,個個當「財副」。9號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水準畢業,「財副」就是行政官員的書記一職,這個職位相當了不起,是光宗耀祖的行當。因此我們家兄弟姊妹排行135的都唸英校,246的唸華校。我排老七,莫名其妙唸華校,否則今天的博客就用紅毛字書寫了。

到了我們下一代,跟老祖母說話簡直雞同鴨講,我可以體悟老媽媽心裡的語言文化的寂寞,怪誰?沒折兒,時代的必然。

捫心自問,你我有誰能把自己的方言講得比中國老家的親戚朋友好?有誰除了中英文之外,能全程和自己的孩子用家鄉話溝通和交流的?
所以我孩子都不能說老媽媽的語言,兄弟姊妹的孩子也都無法傳承家鄉話,家鄉話從此就在我們的下一代打住,而且相信這種情況將不只我家一族。

華文呢?我們的孩子幾乎都是說英語的一代,雖然家裡常說中文,但絕大部分都在外頭說英語,中文幾乎看不懂,更遑論書寫了。

孩子的中文水準每況愈下,在職場上中文將淪為「偶爾說說的語言」。看孩子們上網的語文媒介,幾乎全用英文。孩子的這一代就像我們當年在家說方言,出外講「官方語言」。漸漸地,我們的方言就全還給了爸爸媽媽,講得「一塊一塊」,而我們的孩子們,幾乎都不能說。

同樣的,家中講華語的孩子,出外多講英語,日子久了,華語肯定也漸漸地「一塊一塊」,將來他們結婚生子,估計也多和他們的孩子說英語了。

當我們的子孫有一天將中文當成方言,而我們卻講不好英語,這處境將如同我們的爹娘一樣,夜深人靜,只能用枕頭蒙頭落淚罷了!

如果我們對方言的流逝沒有感覺,那我們有甚麼理由要求我們的孫輩要介意中文在他們的生活和文化中消失呢?

看現在整個社會輿論對華文的學習還在爭執不休,甚至對如何教導傳承中文都無法取得共識的當兒,我傾向於相信,中文到了我們孫輩的下一代的時候,非常可能成為恐龍語言。

其實,新加坡如果沒有中文也就算了,到時你我都不在了,孫輩不可能有你我對中文的感情,就算中華文化消失在獅城,對這個文化來說也將只是微不足道的「損失」!就整個大陸人口來說,少了我們這幾百萬能懂中文的也不嫌少!


下一代學不學中文?實在輪不到我們操心!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看这篇文章,黯然神伤。

匿名 提到...

船到橋頭自然直,別想太多。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就是中國》節目現場,我們將會在這裡一起來討論熱議的話題,一起來讀懂中國!理解中國!定位中國!站在我身邊的就是我們的主講嘉賓,他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