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這麼熟悉又那麼陌生》

在電視台的時候曾制作過一系列的"歌唱鬧劇",穿插在當年的綜藝節目中。有《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唐伯虎點秋香》、《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等。這些一集10分鐘的歌唱劇,一個故事下來有4集,一個星期播一集,要寫劇本、找歌曲搭劇情、服裝、錄音、搭佈景、錄影、剪輯,一次下來,筋疲力盡。

年輕時精力充沛,每星期除了搞歌劇,還將時下最流行的龍虎榜編成medley 串曲,同一個節目中唱個不停,又舞蹈又歌唱,把觀眾餵得飽飽地,再加上《歌唱劇》,那一季,《海峽時報》評我們節目五天中排第一名。
袁雪芬飾祝英台 范瑞娟飾梁山伯 1953年劇照

這些歌唱劇中所選擇的戲,是受到更早以前劭氏的電影的深遠影響。60和70年代,《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三笑姻緣》、《孟麗君》、《白蛇傳》、《孟姜女哭倒長城》等等的影片,瘋魔了多少當年的年輕觀眾,俊男美女就不必說了,每一部影片中都穿插了不少歌曲,尤其是黃梅調,陪著多少觀眾縈繞在那青澀的歲月中,一路走過來。
若問起這些作品出自甚麼地方?作者是誰?原著何在?說來慚愧,我實在回答不出來。

最近考試,從“春秋戰國”一路“萬里長征”啃到新中國的文學史,2個月幾近閉關苦練,跌跌撞撞地,一個驚喜接著一個。《鴻門宴》都知道是《史記》裡的《項羽本紀》的橋段,《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的一篇長詩。《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唐伯虎點秋香》、《孟麗君》的故事呢?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是明代後期和《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同期的馮夢龍作的,收集在他的“三言”之《醒世恆言》。《白蛇傳》是“三言”之《警世通言》的一篇小說改編的;

而《孟麗君》的原著名稱是清代的《再世緣》;《三笑姻緣》、還有小時候第一次在社團中陪姊姊演出的一部潮劇《珍珠塔》,居然都出自清朝中葉的蘇州彈詞,而且作者都是女性,文史家們稱這些作品為“婦女文學”。
妙吧?活了幾乎半個世紀,從年輕時就曾接觸過的這麼多作品中,事隔多年,才知道它們的作者和出處,想想也真白活。

成長的那段時期正是革命文學抬頭的時代,“通俗文學”似乎不重視故事出處是事實。能在課本上一次過梳理了曾經的知識殘缺,感覺真好。

回頭再重温這些熟悉的故事,回憶青澀年華曾經的娛樂,精神很紮實。

這一段《珍珠塔》的故事,雖然不是當年的潮劇版本,看看越劇的也很精彩。方卿上京赴考,向姑媽借貸盤川,并要求給老媽媽帶回一些生活費用,不料却給姑媽羞辱得體無完膚。仔細看姑媽罵人的比喻,包管你目瞪口呆、瞠目結舌!這才是戲啊:


我看儂蚱蜢頭皮尖又小,怎能頭戴烏紗帽?

我看儂左肩低來右肩高,怎能身穿大紅袍?

我看儂鷺鷥腳梗細又小,朝靴怎向足上套?

儂個命裡早注定,窮鬼跟在腳後跟。

姑娘我一眼看得準,儂是今生今世難翻身。

方卿儂若有高官做,除非是礱糠好搓渡船繩。

方卿儂若有高官做,掃帚柄上出冬筍。

方卿儂若有高官做,六月黃河水結冰。

方卿儂若有高官做,黃狗出角變麒麟。

方卿儂若有高官做,除非是月落東山日西昇。

朝中文武死乾淨,皇帝缺少保駕臣。

東掛皇榜西下招,一心要覓儂寶貝方阿卿。

2 則留言:

AK 提到...

啊!久违的越剧,很好听.

少年子弟江湖老 提到...

昆劇也不錯,我最近聽了幾個《牡丹亭》的不同版本,很有韻味!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就是中國》節目現場,我們將會在這裡一起來討論熱議的話題,一起來讀懂中國!理解中國!定位中國!站在我身邊的就是我們的主講嘉賓,他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