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一錯再錯》


我不曉得為甚麼學中文會這麼難?
應該說,為甚麼學語文會這麼難?
偶爾在報章上看到一些學者專家滔滔不絕地在爭論中文要怎麼學、怎麼編,就不由得回想起我們當小孩時是如何在學中文的這條路上走過來的?
昨天在機上看到一則李先生的新聞, 他說中文裡的聽寫和默寫簡直是瘋狂。
我午夜回到家第一件事問我兒子,他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甚麼內容嗎?
他忙著打電子遊戲,沒應答我。
問女兒,她無厘頭地邊上網邊說她印象最深的中文詞是“搖錢樹”。
我問孩子,讀過《周處除三害》嗎?
“甚麼來的?”
司馬光總應該認識吧?
“司馬遷我聽過,你天天提起他的《史記》。我都會背他的名字了。”
“那你記得小學時的《華文》有甚麼內容嗎?”
“天天講大道理,悶死了。”
“大道理不一定會悶啊?”我試探著問。
懶得理你!兩人繼續各自對著電腦尋他們的開心。
連我的孩子都不喜歡中文,看來問題很不小。
我估計李先生的孫子中文也不怎麼樣。
我隨手翻了幾本小學課本,不是道德倫理,就是政府的政策,要嘛就是跟小孩說大道理。看起來不難,但是趣味性的文章不多,更確切地說,是少了純真的語言色彩,對小孩來說,讀這樣的書,能不悶嗎?
當小孩悶時,莫說是“聽寫”,就算是讓他們打開書本抄寫,他們都懶得睬你。
這說明甚麼?小孩的中文課本的內容問題太大。關“聽寫、默寫”一點屁事也沒有。
我小學的時候讀過“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不思量,自難忘”,要忘都忘不掉。道理很簡單,都是小朋友,好玩嘛!打破水缸這麼大件事,生活中你試試看打破水缸,不被媽媽摔得東歪西倒才怪。小時候總是幻想最好有人也掉進去沖涼房的水缸,然後把它打破救他出來。
還記得兩個小朋友在耍寶的故事:
小女在二樓問在樓梯口下的小男說:“你能把我哄下來,我就給你好吃的。”
小男說:“我沒法把你哄下來,但是我有辦法把你從樓下哄上樓去。”
小女不信,於是便下樓來看小男怎樣把自己騙上二樓去?
小男得逞了不是嗎?這篇小文章的題目是《妙計》,“妙計”兩個字就是這樣學到的。需要學甚麼“部首”,學甚麼“拆字解字”嗎?
《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就不必說了。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大道理故事”昨晚讓我女兒聽得津津有味:
有一個教小提琴的老師傅,(有沒有發現小時候的課本一來到“師傅”這號人馬總是老頭子的?)有一天在他跟前站著兩個來學琴的。
老師傅於是叫他們各拉奏一首曲子。其中一個便很得意地拉了一首樂曲,另一個則羞愧地說他不會。
老師傅便先對拉曲子的孩子說:“我收你100元學費。”隨後對不懂得拉琴的說:“收你50!”
會拉琴的小孩很不服氣地問:“我已經會拉琴,他不會,為甚麼我要付比他高的學費?”
老師傅說:“你雖然會拉琴,但是指法有很多錯誤,要糾正過來需要很大的功夫,所以比較貴。他完全沒學過,可以從一開始就學習到正確的指法,所以比較便宜。”
我記得當時讀這篇故事的時候很震撼,為甚麼震撼我記不得了,但是就是覺得很有道理,記得老師對我們解釋說,學知識要認真,學錯了就要花很多功夫來糾正。溫馨提醒:這是我們當年的小學教材內容啊!
還有好多好多精彩的故事,如“悶熱的夏天在月光下和媽媽一起納涼”,講的是“心靜自然涼”的故事;《最後一課》,講法國被德國侵略,法國小孩從此沒法文唸了的故事;華盛頓砍櫻桃樹的故事也不必說了,還有“輪胎放氣”讓巴士過天橋等等,這些都是小學的課本,小學咧!中學的還有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魯迅的《風箏》、《孔乙己》、冰心的《寄小讀者》、許地山的《落花生》等等等等。還有一篇很特別的《武訓傳》,很神的文章,乞丐討錢蓋學校的故事,當年覺得很不可思議,也很震撼。文言文的就不談了,說了可能嚇死很多人,《鴻門宴》不是嗎?小學把中文程度掌握好,文言文也沒甚麼了不起,不是嗎?
難讀嗎?聽寫嗎?默寫嗎?放馬過來!
還有不要忘記,當年學的還是繁體字!
我要說明甚麼?課程的內容是關鍵嘛!老師的講解要精彩嘛!專家學者們請從“最人性處”思考問題好不好?
有人會爭辯,當年的其他課程比現在簡單,所以有較多時間學中文。
每當我聽到這樣的話時就很氣憤。我們小時候還有地理和歷史課還記得嗎?九九八十一的乘數表我們小三就得背得滾瓜爛熟,還有一本100多頁、密密麻麻、白色封面的《小學成語》是會考前都必須要熟記的,會比現在的課本好唸嗎?
我真的搞不懂!順便說明的是,我除了小三那年考到第三名,小學排名也只是前10名而已,不算是優等生,但是讀書學中文從來不是甚麼痛苦的事。
英文如何?也不錯啊,英文的課本也很有趣:《青蛙王子》、《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巫婆”的故事、《三劍客》等等,都是我們小學的時候學的。
順便說一說,學英文更難,sing,sang,sung 搞得我們一個頭兩個大!但是來到課文裡頭那些精彩的故事,sing sang sung 自動就學會了,關鍵在哪裡?故事嘛!文句結構,語文的慣性用法,這些都通過故事內容,自然而然地掌握其語感,讀多了就忘了語法的條條框框,融會貫通了。
為了確保讀多學多,不聽寫默寫,能有效嗎?
我經常看到很多所謂教中文的,花了好多資源和精神研發教學工具來解釋中文的部首啦,文字的演變啦,象形文字啦,說實在的,我是小孩,不嚇死才怪!
教小孩學語文,不要講太多的理論,這跟唱歌一樣,不管我們聽《紅梅讚》還是《月亮代表我的心》,難道要先研究“簡譜”還是“五線譜”嗎?關鍵在歌曲旋律動聽,就能自然愛唱,也就自然會去記得歌詞,自發地練習“背”歌詞,唱準整首歌曲。歌曲旋律不好聽的話,有誰愛唱?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當年唸小學時沒默寫,今天還能熟記這段文字嗎?還能熟練地應用“蹉跎”這個詞嗎?
李先生說他在30多年前制定了錯誤的策略,今天要把他糾正過來。我的疑慮是,30年後,誰要糾正李先生今天制定的策略呢?
我就不點題了!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个人非常敬仰李先生,但对他这个见解,也颇不以为然。

匿名 提到...

六十年代我念小学,除了英文,所有的科目都以华文教导。也许很久很久的将来,为了抢救我们的华文而历史重现。你说有这个可能吗?

少年子弟江湖老 提到...

我記得李先生今年初還是去年的時候曾說過,如果有機會重頭來過,他不會停辦華校。我也曾思量,華校曾栽培過多少優秀的人才?這些優秀的人才的英文雖然說得沒英校生溜,但多數也能應對自如,王鼎昌的英文不是說得不錯嗎?中國、台灣的人才都是受英文教育的嗎?我只能說,李先生當年的決定應該出自政治考量多一些,憑心而論,那是一個令人錐心的決策,今天的中文除了文化上的情感,更多的是在經濟上的,新加坡最務實,從這個角度來推測,我認為恢復華校教育是絕對有其可行的條件。不會等太久的。

匿名 提到...

我同意你的看法。我预测将来不只会恢复华校教育,而且到时那些华文能力强的朋友们,还会一起合力开办有水准的私立华校呢!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就是中國》節目現場,我們將會在這裡一起來討論熱議的話題,一起來讀懂中國!理解中國!定位中國!站在我身邊的就是我們的主講嘉賓,他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