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貓熊取而代“龍”》

中國說把貓熊借給我們10年,不知道要付多少錢給貓熊牠爹娘?說是借,那是比較有“特色”的說法,老大是來做生意的,貓熊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免費開放給遊客觀賞嗎?既然我們收費,人家就不可能給我們這個方便,更別奢望人家送給我們,幹嘛要人家送呢是不是?人家的國寶啊!據說中國國內才不過1000多隻,而貓熊是名副其實的嬌生慣養之輩,在生活中是地地道道的“生活白癡”,好在牠長得憨憨呆呆外加可愛得要命,正應了閩南人說的:“天公疼贛仔”(天公疼獃子)。我在想,如果把牠漆成北極熊或是黑熊的樣子,貓熊還會這麼可愛嗎?

中國在幾年前曾“鬧過”一個話題,上海一所大學的名教授發起了廢除千百年來象徵中國精神的圖騰-“龍”的形象,並探討如何將“龍”和中國人劃清界線,因為他們認為龍在西方人的概念中是兇猛殘暴的形象,《牛津字典》更對龍Dragon的解釋大為貶謫。因此,正值中國推行“國家品牌”的塑造之際,這個在西方世界認為兇猛的龍的圖騰實在是“中國形象品牌”的一個嚴重障碍,因此非除去而後快!

去掉龍的圖騰就能重新塑造中國國家的形象品牌?而且是為了諂媚西方人的觀念,像不像奴才?

可笑到無恥!

關鍵是,是誰界定西方對龍的解釋和觀念就是最後的依據?東西方觀念迥異,以中國一個泱泱崛起的大國,為甚麼不能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圖騰的觀念?這才是中國人要去做,有能力做,應該做的民族大事,而且可以理直氣壯、洋洋灑灑地去做,全世界的民族就算不支持,肯定不會有異義。有甚麼好反對的呢?

我經常感慨,我們的民族性就是如此,既自傲又自卑,一邊廂高喊我們有甚麼5000年的文化底藴,另一邊廂卻毫無節制地將我們的文化棄如敝屣,動輒“取而代之”。想想,我們是不是老喜歡以“取而代之”的思維模式,想盡方法“取代”和我們不同路的事物呢?中國的朝代輪替不是最典型的現象?

項羽看到秦始皇南巡路過,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這一句“彼可取而代之”,從此好像是緊箍咒一樣,牢牢地鎖住了中國人的思維邏輯,揮之不去。“兼容並蓄”,這個也是中國人的觀念,一直處於挨打的地位。所以我們看看歷史,一個政權上台,另一個必須滅亡,“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而且歷史永遠是對勝利者的歌功頌德,真相是不是果真如歷史所述?苦的是誰?老百姓不是嗎?

有人說,世界上每一個存在的東西,自然有其道理。我想這是對的,宇宙萬物本來就是互相牽制和平衡著的,“兼容並蓄”才是“和諧共處”的不二法門。

龍的圖騰依舊飛舞,那個“上海幫”現在還有沒有堅持,這則消息我後來沒追蹤了。不過我相信這個提案要過關沒那麼容易。有“路邊社”消息說,為了緩和這個“棄龍效應”所帶來的衝擊,後來便改弦易轍,找來貓熊取而代“龍”,塑造中國形象品牌。

這一招絕!

只是憨呆可愛的貓熊,千萬不要扮豬吃老虎才好!

沒有留言: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就是中國》節目現場,我們將會在這裡一起來討論熱議的話題,一起來讀懂中國!理解中國!定位中國!站在我身邊的就是我們的主講嘉賓,他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