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見光死》

有些人讀他的文字很享受,本人一亮相就見光死,台灣也有一個,就是吳淡如。

我不認識
吳淡如,反而和李昂吃過一次飯,當時她的《北港香爐人人插》和陳文茜槓上,兩個文人在媒體上大動干戈,隔空喊話,新聞價值高,沸沸揚揚。《北港香爐人人插》一個月就賣了18萬冊,陳文茜後來大概也覺得被利用了,原來的一場官司,之後也不了了之,鬧劇收場。

台灣文人經常上電視節目,形象上最成功的我個人認為是康永和文茜,其他的真很難把他們與作家這個行當聯繫起來。

18世紀法國學者布封200多年前就說過:風格就是人。

他說的風格,當然指的是寫作的風格。

康永和文茜在螢光幕前的風格,人同其文,不管是看康永還是文茜主持節目,形同讀他。

以前有一個本地女作家,曾經被發覺是文抄公,讀她的作品,充滿了想像力,女人很妒忌,男人想一親芳澤。

後來她一上節目,嘴巴一開,女人紛紛轉台,男人開始夢碎。

吳淡如讓男人夢碎,是她和康永主持節目以後,憑我對電視的直覺,康永其實也很夢碎。

即便如此,好看的文字還是應該肯定人家的。我喜歡這一篇,沒甚麼創意,但很寫實。

擔心是最糟的禮物
作者:吳淡如


有弟子問慧海師父:什麼是修行?慧海說:「饑餐睏眠。」(意思就是: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弟子不懂,說:「我也是餓了就吃,睏了就睡,為什麼我不覺得自己在修行?」

慧海說:「世人在吃飯的時候,通常都不肯好好吃飯,只想著這個那個,千般計較;睡覺得也不肯睡覺,夢裡也東想西想,百般需索,所以吃飯時沒有好好吃飯,睡覺時沒有好好睡覺,都不是修行。」饑餐睏眠說來簡單,卻切中我們的「煩惱穴」。不少人在上班的時候,想著要下班;下班時又想著上班的事情,不是嗎?

這是一個女性友人的故事 。

她和先生一起創業,平時的確很關心孩子,上班時擔心孩子的狀況,常常打電話到小孩念書的幼稚園去問東問西,使得自己變成園方公認的「神經媽媽」,她自己知道,卻無法改變。可是,下班後,她對自己的孩子卻很沒耐心的,根本就是一個暴躁的母親,常忍不住開罵,讓已經很乖巧的孩子淚水汪汪。又常跟先生抱怨公司同事,讓家裡瀰漫著低氣壓。

她的先生也受不了,理性跟她討論:「妳是不是工作壓力太重,要不要休息一下 ?」碰巧她大學同學正在招兵買馬,邀請她一起到美國旅行,她在家人的支持中出發。

出遊並沒有讓她減壓,她還是每天打電話回來關心小孩、老公、問他們吃飯沒、過得好嗎,也不忘在三更半夜(因為時差的緣故),打電話回公司問狀況,旅行時心不在焉,心根本沒有跟著走,跟她在一起玩的朋友都不知道怎樣再陪伴下去。

行程本來是兩個星期,她玩了一個星期就玩不下去,說是太擔心家人,還是回家好了。老公和小孩看到她忽然出現在家門口,滿臉訝異。

「我捨不得離開你們。」她放下行李,給他們熱烈的擁抱。不過,擁抱並不是一個溫馨的句點。第二天,她又開始在上班時打電話給先生,說幼稚園一直沒人接電話,她很擔心小孩……先生忍不住對她說:「妳擔心有什麼用?妳的擔心造福到孩子嗎?妳不知道妳不在家時,我們有多快樂!」

情緒波動而受害

這一聲獅子吼才讓她頓悟。原來,擔心是我們送給別人的最糟的禮物。她覺悟到:把自己搞得慌亂不堪,她所愛的人不但沒有受惠,反而還因為她的情緒波動而受害。

「暫時放下」的哲學,在工作、愛情、親情上和人際關係上都是很重要的。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治澎,俊明是我大学的同班同学,他的过世的确让人难过。你的字体稍小,可以放大一点就会更好。

少年子弟江湖老 提到...

是的。到今天,我依然不願意接受他過去了。常當他突然搞失蹤聯絡不上咯!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張維為《這就是中國》第一期演講:建國70年,前30年是三十而立,後40年是四十不惑 主持人:大家好,歡迎來到《這就是中國》節目現場,我們將會在這裡一起來討論熱議的話題,一起來讀懂中國!理解中國!定位中國!站在我身邊的就是我們的主講嘉賓,他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